惹塵埃●何處●荷處

2013年1月5日 星期六

返璞歸真

很愛一首老歌'返璞歸真",除了旋律不錯之外,
歌詞更令人耳目一新,仔細看,還真的有些道家思想在裡面。

"我要快樂無憂 不再拚命強求
只盼望夕陽下漫步 牽你的手
要尋回起初單純的愛才能擁有
返璞歸真以後的自由"


以前總覺得這種道家思想太過消極
有些事情不就該努力去試一試嗎?
現在看來,這樣的想法要說的只不過是把握當下,
想辦法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
因為人太過於強求,只會帶來失望和不快樂的情緒罷了。

突然也很想走進田園,想像一下返璞歸真,將一切自然的卸下的感覺。



反璞歸真  邰正宵


日光下 了無新事萬事重覆不休
人不能說盡 耳聽不足 眼看不夠
理不清 就算窮一生去尋求查究
多有智慧就多有哀愁

塵世間 凡事有定期 人不能參透
天下萬務都有定時 人無力左右
哭有時 笑有時 愛與恨也有節奏
各按其時能成為美好

我要快樂無憂 不再拚命強求
只盼望夕陽下漫步 牽你的手
要尋回起初單純的愛才能擁有
返璞歸真以後的自由

要付出 就要全力以赴 沒有保留
在勞碌中懂得感恩 懂得去謹守
生命中 總有無常與黑暗在等候
習慣用平常心去接受

我要快樂無憂 不再拚命強求
只盼望夕陽下漫步 牽你的手
要尋回起初單純的愛才能擁有
返璞歸真以後的自由

我要快樂無憂 不再拚命強求
只盼望睡得香甜 握緊你的手
要尋回起初單純的愛才能擁有
返璞歸真以後的自由

日光下還有什麼可以 天長地久
原來紀念創造的主宰 要趁年幼
鬆開手 才能抓住虛空中的不朽
要捨得 要放下 才富有

我要快樂無憂 不再拚命強求
只盼望夕陽下漫步 牽你的手
我要快樂無憂 不再拚命強求
只盼望睡得香甜 握緊你的手
我要快樂無憂 不再一味強求
只盼望人生旅途 有你陪我走
要尋回起初單純的愛才能擁有
返璞歸真以後的自由

日光下還有什麼可以 天長地久
原來紀念創造的主宰 要趁年幼
鬆開手 才能抓住虛空中的不朽
要捨得 要放下 才富有

2012年12月12日 星期三

再寫《賦別》


在荷蘭期末的忙碌之餘,偶然想起了很久以前讀的鄭愁予詩集。
夢土上這一系列,大多關於鄉愁、離別、相思之情
雖然沒有很適用我現在的光景(半年好像沒甚麼好鄉愁的),
舊詩重讀,還是猶如舊友重逢般,
以為自己忘記了,其實只是深藏的心底的回憶沒有被喚起罷了
用新的視野去看,舊有的感動依然不變,然後又多了些新的體悟
「這次我離開你,便不再想見你了」
鏗鏘有力的,賦別心情。
****************************************************************
從荷蘭回台灣之後,再看賦別,又有不一樣的體會
從小到大經歷過許多離別的時刻,
但從來沒有像這次一樣感受深刻。
好多國家,遇見好多人,認真體會相聚的一刻,
在離別時總會說: 我們在_____再會吧! 
然而心裡卻明白這一別,天涯海角,也許就是一輩子...
生死別離毫無疑問是一輩子的別離,
然而活生生的別離竟也是一輩子,
想起來總令人回顧緣分之奇妙,感嘆緣份之短暫

「念此際你已靜靜入睡
留我們未完的一切,留給這世界
這世界,我仍體切的踏著
而已是你底夢境了……」

特別喜歡這段,因為這段把那種別離的無奈生動的表達出來了。
離開之後,希望一切都好。

*******************************************************************
賦別      鄭愁予
這次我離開你,是風,是雨,是夜晚
你笑了笑,我擺一擺手
一條寂寞的路便展向兩頭了
念此際你已回到濱河的家居
想你在梳理長髮或是整理濕了的外衣
而我風雨的歸程還正長
山退得很遠,平蕪拓得更大
哎,這世界,怕黑暗已真的成形了……
你說,你真傻,多像那放風爭的孩子
本不該縛它又放它
風爭去了,留一線斷了的錯誤
書太厚了,本不該掀開扉頁的
沙灘太長,本不開該走出足印的
雲出自山谷,泉水滴自石隙
一切都開始了,而海洋在何處
「獨木橋」的初遇已成往事了
如今又已是廣闊的草原了
我已失去扶持你專寵的權利
紅與白揉藍與晚天,錯得多美麗
而我不錯入金果的園林
卻惡入維特的墓地……

這次我離開你,便不再想見你了
念此際你已靜靜入睡
留我們未完的一切,留給這世界
這世界,我仍體切的踏著
而已是你底夢境了……

2012年9月13日 星期四

【荷蘭】Utrecht 美麗又文藝的烏特勒支

運河垂柳


來到Utrecht之前,我只知道Utrecht是一個有名大學所在之地,實際造訪烏特勒支,才知道原來此地也是個浪漫文藝之地,處處是運河美景,而烏特勒支著名的幾間博物館也如此的有趣。
最令人醉心的莫過於在陽光下尋訪一幕幕運河垂柳,正如同旅遊導覽所寫「緣溪行、遍尋桃花林」,這次去運氣很好,陽光遍灑運河草地,此處的桃花林不需要經過蜿蜒小巷,只要沿著運河走,處處是美景。



主教塔
主教塔 Domtoren

Utrecht的地標,記得當天我們有點迷路,但就是跟著鐘塔的聲音走就會到這裡。 TouristOffice(information center)就在Domtoren附近,但是非常不顯眼需要仔細找。


這座主教塔突顯了烏特勒支歷史發展與宗教的密切關係。烏特勒支原本是西元一世紀羅馬人於萊因河上建築的一個軍事堡壘,後來才發展為一個城市。西元七世紀時,盎格魯薩克遜的傳教士受命於的德國皇帝擔任烏特勒支的主教。由於主教這個職位不但具有宗教上相當大的權威外,也擁有地區性的行政管轄權。除了主教居住城市之外,附近的區域也在管轄範圍之內,而烏特勒支即成為整個主教管轄區的權力中心



火車博物館 Spoorwegmuseum

非常非常好玩的博物館,裡面除了展示荷蘭古老的火車以外,還有類似遊樂園裡的兩人坐廂型車,帶我們情境式的遊覽各種火車裝置。我對這間博物館印象深刻,再逛的期間我甚至覺得這已經不只是一間博物館,而是一間小型的教學遊樂園。


我最喜歡火車博物館的地方是一個復古情境模擬古老火車的場景,入口處我們會戴上感應式導覽,當我們走到特定地方感應導覽裡的列車長開始告訴我們關於荷蘭火車的故事,同時身邊的場景也非常復古且忠實的呈現,甚至連身邊的味道都有特別去經營過。(點選連結看其中一張圖)



米飛兔博物館 Dick Bruna Huis

當然米飛兔博物館是絕對不可以錯過了,這間博物館規模小很多,票是跟Central Museum連在一起的套票,就連入口也非常難找。

除了展示一些米飛兔的手稿外,更展示了作者Dick Bruna的其他作品。其實他作品的風格都非常類似; 簡單、俐落,看了書上的介紹才知道Dick Bruna其實是位非常嚴謹的藝術家,他最重要的準則是"drawing pictures with a clear, instant and universal message",也許這大概就是米飛兔能夠這麼受到歡迎的原因吧!





Speelkok 音樂博物館


匆匆來到這間博物館時,差不多快關門了,幸運的趕上最後一批導覽。 音樂博物館裡展示非常多歐洲古老的樂器,大部分是富有人家或皇家的專屬,音樂的風格都非常的華麗且歡愉,就連樂器的外表也是。
走完全部的導覽,有一種耳朵快壞掉,但心靈卻經歷一場音樂饗宴的感覺。





烏特勒支之行,處處是美景,處處是驚喜,也許,曾經聽人說過他把心遺留在烏特勒支,在此行過後,烏特勒支也成為我心中忘不了的風景。






























2012年8月10日 星期五

寫在啟程之前:夢想

偶然與朋友談到之前大學時寫個版的事,回去看了一下,雖然上大學後我花很少的時間在寫作上,但沒想到以前的些許文字仍能再度打動我,就像是這篇:
人的一生中會有很多不同的夢想。很小的時候我喜歡寫作,立志當個作家;大約小五時, 開完一場鋼琴演奏會後,又開始夢想自己成為職業鋼琴家,享受到那種練琴練到汗水淋漓的感覺;高中時我曾經想過當醫生
去幫助痛苦的病人,每當想起這些往事都會覺得會心一笑

歲月彷彿是用夢想堆積起來的,然後再看著它一層層堆滿塵埃
「有些事現在不做,以後就不會做了」
有些夢想只是霎然的念頭,  不可能實現
可是  誰又知道呢?
瘋狂一次  勇敢一次  義無反顧一次
然後證明: 我,活在當下,而且沒有遺憾

重讀一次自己以前對夢想的憧憬,有訝異,有驚喜,也有感嘆。回想著埋頭苦讀研究所那年,成為交換學生到異地去居住一段時間是支持著我努力的夢想之一,我很清楚這不是甚麼偉大的夢想,能夠達成也是靠著許多人的幫忙,但在這小小夢想成真的前夕,心裡仍有說不出的複雜感。

關於夢想,這些年我少了許多放手一搏的瘋狂,多了很多現實上的考量與設限。也許,這就是寫作的意義,如果把當時的想法真實的記錄下來,就能提醒自己莫忘初衷,就像此刻我去揣摩多年前的我對夢想天馬行空的想望,我也要不斷紀錄即將踏上的旅程,讓未來的我在庸庸碌碌的生活裡不要忘記對生活的感動。

這一次,不要做原來的自己,要尋找一個全新的自己。




2012年8月5日 星期日

新荷蘭學續─博物館

先來看書中提到一個數字(話說,這本書另一個優點就是提供一些數據,讓人更有概念,當然念起來學術感就會稍為增加):


荷蘭人口有1636萬,博物館數目超過一千座,參訪人次2054萬/年。(2007資料)
荷蘭博物館多這個事實,大概大部份人都有所耳聞,不過在這章裡詳細解釋為什麼荷蘭博物館數目如此龐大,這跟荷蘭的歷史有關、和荷蘭人的性格有關、也跟文化保存有關。


一開始的博物館風行只因為荷蘭人想找個地方收藏從各地收集的物品,特別是東印度公司強強大之時,同時也是富人炫富的一種手段。1990年代,文化資產的概念在荷蘭開始被重視,荷蘭也是歐洲第一個將國立博物館交由基金會管理的國家,此時政府對於博物館仍須負起責任,但是營運管理則由基金會負責,經營變得更加有彈性,也可以另拓財源,「博物館不再是公務員的養老場所,而是肩負教育責任並善於掌握社會脈動的現代專業組織」在讀到這句話時非常撼動人心。


書裡另有提到文化資產的保存關鍵是財務計畫,硬體上的維護只是一小部分,怎麼樣讓博物館能夠融入當地文化,創造出自己的特色,廣拓財源善用行銷增加知名度,取得經營預算,才是與續經營的關鍵,書裡舉了一個成功的例子「巨石博物館」。綜觀來說,經營博物館也頗有企業經營的味道,只是可能政府在這當中會有所介入。


在荷蘭,政府有提撥博物館修復基金,是一種非常低利率的貸款提供博物館維修與保存的經費來源,荷蘭的公益彩券設定50%獲利要作為公益支出,而其中一大部分便是博物館的補助。基金會、民間以及政府的配合,並且實地落實才能讓如今荷蘭擁有許多有特色的博物館,我相信實地走訪荷蘭,就會發現荷蘭人對博物館,是認真的。文章裡對荷蘭博物館多有推崇,比較台灣博物館民間老怪政府不給錢、或是只是花大錢整修硬體,這樣的批評我覺得心有戚戚焉,然而我也不禁質疑,荷蘭博物館數量那麼多,難道每家都能像有成功的經營模式嗎? 如果有一部分的博物館其實特色沒有那麼明顯,那麼是否這方面也會造成政府資源浪費呢? 這個問題,希望我實地走訪時能夠找到答案。



 

2012年7月29日 星期日

讀荷第二站: 新荷蘭學

讀完了低地國史對於荷蘭的過去和現代有所認識,我認為接下來必讀之作是2012年剛出版的《新荷蘭學》。《新荷蘭學》是由數位萊登大學在各領域的博士生以自己熟悉的面向介紹荷蘭,具體的領域包含歷史、水利、藝術、建築、規畫、同志、美食、時尚、機場、語言、動物、花卉及農業等共十二個面相。


為什麼把這本書排在《荷蘭不唬爛》之前呢?
作者群在自序中也有提到,本書在某種層面上是對《荷蘭不唬爛》的致敬之作,很多是《荷蘭不唬爛》發展出來的延伸議題。我個人認為,這兩本書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觀點,《新荷蘭學》的觀點是從台灣人的角度出發看荷蘭強大的理由,著墨重點在於荷蘭的各個領域有什麼值得跟台灣比較、借鏡之處,是我們比較熟悉的視角,對於各議題也有較多敘述性的描述;而《荷蘭不唬爛》是從歐美的角度出發,以幽默詼諧而諷刺的眼光看待荷蘭,同一件事情兩本書描述起來卻有不同的風格。基本上兩本書都很值得一看,也可說是相輔相成。我個人認為,先以我們熟悉的視角認識荷蘭的各優點,再去看《荷蘭不唬爛》中不同觀點描述荷蘭給人的酸甜苦辣,會有更多背景知識,也更能在看經典之作《荷蘭不唬爛》時會心一笑。


這邊先談一下《新荷蘭學》, 在眾多章節裡,
比較吸引我的章節是水利、博物館、同志、機場和農業。

荷蘭人一向都是與水爭地的,這跟荷蘭位處海平面以下還有北邊緊臨北海有很大的關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最適用於說明北海之於荷蘭,北海給荷蘭帶來通往世界市場貿易通路,但也造成了無數次荷蘭慘痛的洪災。一開始荷蘭以創造「迂田」(利用堤防圍湖,再將湖水排出去使湖地可以使用)來與水爭地,又建造堤防封鎖線來鎖住內海地區,使阿姆斯特單等地不再受北海威脅。


然而北海的頑烈使得這些防線一次次失守,海水倒灌帶給荷蘭的傷害遠大於預期,於是有名的「三角洲」計畫於是出盧,這是一系列的海閘門,一層層的守衛荷蘭的核心地區,書裡的描述是「如前場、中場、後衛不同位置的水利防禦陣示」,看圖示我覺得是有趣且蠻貼切的描述,這套系統擁有四千年週期迴規的特性,設計算是相當嚴謹且縝密的,然而全球的氣候多變,是不是能夠有效的面對荷蘭未來地層持續下陷的困境,荷蘭人自己也沒有把握。


本篇最後有說到荷蘭人對於治水觀念的演進,從與水爭地、迫河改道、還地於河、藏地於民最後傍河而居,從毀滅到繁生,看到這段時不禁有些佩服,或許對荷蘭人來說是大自然的考驗、有百般的無奈,不過在這一連串考驗的過程中荷蘭人也找到他們能夠在這樣環境下存活的辦法─不是去跟水爭,而是與水共存,這樣的概念值得好好深思一下。
<待續>

2012年7月16日 星期一

Popular Posts

Recent Posts

Categories

Unordered List

Text Widget

關於我自己

喜歡新奇的事物,喜歡看遼闊的山與海。 認同「閱讀,是一種靜態的旅行,旅行,是一種動態的閱讀」。 喜歡運動,更喜歡藉由運動尋找美麗的風景。
技術提供:Blogger.